又獲得一等獎 我頗顯尷尬
現(xiàn)在還有誰在乎一等獎?凡有一二三、甲乙丙、特別、優(yōu)秀之類字詞的獎不都成了人們交往中調侃的談資嗎?不拋個諾貝爾、普利策、開普勒之類的名字出來,那也叫獎!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們中國很多很好的傳統(tǒng)不見了,中國人所擁有的好東西似乎傾刻間灰飛煙滅了,不值一錢了。不知何故冒出來的這節(jié)那節(jié)猛烈非常,連11.11這類日子也都成為商家忽悠網民購物的噱頭,令我們這幫“手殘黨”和吃瓜群眾常常自嘆生不逢時。
全球化成了洋文化, 精神化的網絡成了物質化的圍場。我一想起坐在日本國扛回來的馬桶蓋上愉快“唱歌”的精英們,常常是網絡上罵日本人的英雄,我就禁不住發(fā)笑。
這只是一個離時代發(fā)展十萬八千里的人的匪夷所思罷了。其實,我想說的是,我的《“一”的力量》獲得了2016年廣西新聞獎一等獎,廣西報紙副刊作品獎一等獎。獲得這“雙一”,己經是第三次的事了。
得知這個消息后,我不但沒有高興三分鐘,卻感到頗難處理。
報告領導罷,我很擔心組織上重用我。我是一直在盼望著被重用起來的人。我被認命為老公好久了,至今也沒有交流過,心里不是沒有想法,卻從來不敢辭職,只是盼望著老婆大人重用自己。被提拔為父親一職后,表現(xiàn)是積極的,但是作為不顯著,家庭滿意度始終不高,可也沒有被彈劾的危機。我有這么大一個“特長”,讓領導知道了,領導是重視人才的,尤其看重老實人,啟用我去專寫華章,我就露餡了,到干不下去時恐怕無處躲藏。因而還得注意保密呀,這等事干不得!
用以去申請一個職稱罷。我工作這么久,從來沒得授予這個員那個師之類的稱號,人生總是覺得少了點什么似的??墒窍氲轿也桓銓I(yè)的人,把人家評獎名額占了,還去占職稱指標,引起民憤了怎么應對?況且評職稱時,萬一有人用英語問我叫什么名字,我是用普通話回答還是用桂柳方言敷衍好?這樣處理也不是上策。
不知如何應對,我就采用科學決策法,請教磚家。一個磚家兼社會活動家兼美食品嘗家兼美色剝削家又兼若干個群的群主的朋友建議在網絡上發(fā)。他耐心細致地教育我說,一個人的成功靠幾條:時不時在網絡上冒個泡,關鍵人物那里掛上號,瞅住時機用用套(這只是為了字數(shù)均等少用一個路字而已,別讓思想亂飛了)。他語重心長地引導我說,你是升不了官了,看來也是掛不上號的那一撮人,何不借此在網絡上炒作自己,萬一成了“網紅”呢?
聽到這里,我就熱血沸騰。
我進微信圈以來一直努力追求進步,基本上成為了一個碎片化學習的勤奮者,零散時間收集的志愿者,用感情包表達友誼的點贊者??吹阶砸詾槭堑臇|東還收藏,瞟住引以為樂的西西也轉發(fā)。雖然視力下降了,智力下行了,判斷力下滑了,還是暗暗慶幸有手機好啊。磚家的意見很珍貴,絕不能浪費這個平臺,便宜這幫微友,低估這伙群眾(各種各樣群里的觀眾)。這樣的想法定下來后,我便動起手來……
于是乎,六月,火辣辣的日子,借著父親節(jié)的熱浪,我的表揚與自我表揚的原創(chuàng)微信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