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廣西政協(xié)網(wǎng)首頁 > 議政建言 > 理論研究 > 正文

“一”的力量 ——紅旗渠印象

2020-02-28 15:23:00 作者:王西冀 來源:廣西政協(xié)報
【字體:

“一”的力量

——紅旗渠印象

□ 王西冀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fù)登臨。投身林州大地,融進世界第八大奇跡“水長城”的實景、實地、實情,面對當(dāng)年治水英模的互動傾敘,撫摸著紅旗渠的磐石巨臂,體悟著包含在每一方土石、每一米渠道、每一個涵洞、每一座橋梁的故事,我被一個又一個的“一”沖擊著、感動著、震撼著。

 

  剎那間,“一”成了我敬仰的天際線,成了我信心的支撐點,更成了我前行的原動力。

 

  我在深深地感受著“一”的力量。

 

  (一)

 

  最先攪動我靈魂波瀾的是一個人、一顆心、一件事。還是讓我們先翻開林州市的歷史看一看吧。林州市原名林縣。一部林縣志,百年旱荒史。從頭到尾寫滿了大旱、連旱、抗旱的字眼。一望百姓臉,刻著盼水心。“水旺”“水生”“水英”“水蓮’這些人名拼寫出了他們想水、找水、求水的心中夢想。響徹在太行山區(qū)的是“光嶺禿山頭,水缺貴如油。年年鬧水荒,淚往肚里流”這樣的歌謠。人獸爭水而致孩入狼腹、新媳婦因水而自盡的辛酸故事更是令百姓談之色變。祖祖輩輩的林縣人無不期盼有一條清清的渠水流過家門。因水荒帶來的傷痛,深深地刺痛了26歲就任林縣縣委書記楊貴的心。解決水的問題成為擺在縣委班子面前的頭等大事。

 

  究其實,林縣治水并非一時之需、一代之舉。從元代到新中國成立之前,歷代地方官和群眾自發(fā)地修造過18條引水渠。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更是大搞水利建設(shè),領(lǐng)導(dǎo)人民新造1364條中小型渠道和36座水庫。但是,這些努力依然沒有終結(jié)水旱之憂。楊貴通過深人調(diào)研,提出了把天上的水蓄起來,把地下的水挖出來,把外地的水弓|進來的“重新安排林縣山河”的宏圖。“引漳入林”成為林縣治水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

 

  1960年2月10日,一顆為民之心化為一份引漳入林動員令,啟動了紅旗渠建設(shè)這項民生大工程。誰也沒想到,這一壯舉會感動中國、震驚世界。

 

  紅旗渠引來的不僅僅是一汪清水,更是一渠電能、一渠糧食、一渠甘甜。

 

  紅旗渠精神傳遞的不僅僅是一種信念,更是一一種責(zé)任、一種擔(dān)當(dāng)、一種情懷。

 

  (二)

 

  敢字,是個令人激情燃燒的單詞,也是人們不愿輕易喊出來的聲音。林縣人民身上正是具有這么一個敢字,成就了紅旗渠的輝煌。

 

  特殊的歷史時期,總會留下特有的人類創(chuàng)舉。良好的愿望往往要接受比想象更嚴峻得多的考驗。大凡英雄志士,常常忍受著一般人難以承受的苦難煎熬。靠自力更生和十年艱辛譜寫的紅旗渠進行曲難道會一帆風(fēng)順?林縣一上馬這個大工程,就迎來了各種懷疑、挑戰(zhàn)和責(zé)難,可謂上有壓力、下有爭議、外無援助、內(nèi)有困擾,其復(fù)雜程度、艱難狀況和政治考驗都超出想象。

 

  是干還是不干?是早干還是晚干?是等上級給了支持再干還是自力更生繼續(xù)干?林縣人民、縣委班子、楊貴書記作出了堅定的抉擇。

 

  施工在持續(xù),而且一干就是十年。截流濁漳河、征服石子山、拿下紅石嶄、撬開老虎嘴、開鑿青年洞、攻克分水嶺……1520公里的渠道,157座渡槽,211個隧洞,12408座建筑物,用挖掘出的土石方可以修建一條北起哈爾濱,南至廣州,高3米寬2米的萬里長城。這些,無不詮釋出“敢為人先”“敢于擔(dān)責(zé)”“敢想敢干”“敢做善成”的豐富內(nèi)涵。

 

  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所說的:“正是這種對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無限忠誠,對人民利益的高度關(guān)懷,使得林縣縣委敢于不顧一些人的責(zé)難和反對,毅然決然地在最困難的時候挑起了這副擔(dān)子,把改造自然的斗爭堅持到底。”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楊貴的一身正氣,換來了太行的一渠清水。

 

  歲月流逝,世事變遷。我們又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在協(xié)調(diào)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中,面對紅旗渠精神這面鏡子、這個標桿、這些榜樣,我們還有理由不愿為、不會為、不敢為嗎? !

 

  (三)

 

  靠一根鋼釬劈開太行山的豪邁與堅韌令人蕩氣回腸。20世紀60年代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技術(shù)能力,像烙印般地刻在我們心中。

 

  沒有現(xiàn)代化施工機械,沒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沒有大工程需要的技術(shù)條件……憑著一顆紅心、一腔熱血、一股子干勁,在壁立如刃的懸崖峭石上,在連立足之地都極難找到的崇山峻嶺中,真的能鑿開一條通水的渠道?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愚公移山的神話真的能變成人間傳奇?林縣人民多壯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在糧食短缺、物質(zhì)匱乏的困難時期開始建設(shè)這個工程,反對者有之,觀望者有之,懷疑者更有之。林縣的55萬人民群眾相信,只要不停地挖下去、鑿下去、干下去,漳河水總有一天會流過家門、流進庭院、流向未來。

 

  天當(dāng)房、地當(dāng)床。三塊石頭支起一口大鍋,三代人齊聚在工地穿梭。這些都是千軍萬馬戰(zhàn)太行的真實寫照。更令人感嘆的是,林縣人民的志氣和智慧。沒有炸藥,自己碾配;沒有石灰,自己燒窯;沒有水泥,自己研制;沒有技術(shù),自己創(chuàng)造;沒有飯菜,上山采樹葉,下河撈水草。自制水平儀、敢造三用橋、改建雙孔洞、創(chuàng)出土吊車……靠著一雙手,林縣人民自豪地揮寫著人類和自然搏斗的史詩,用一錘一釬的堅定把一條藍色曲線掛在了太行山腰,用一點一滴的力量把“一顆紅心兩只手,自力更生樣樣有”的雄心壯志刻在了太行之巔。

 

  歷史永遠地記載著,修建紅旗渠是林縣人民生存能量的一次集中爆發(fā),也是人類創(chuàng)造才華的一次集中展現(xiàn)。

 

  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升華自己,就能改天換地。今天,我國正前進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征程上,我們不凝聚起一股精氣神,不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行嗎? !

 

  (四)

 

  高高樹立在我面前的,是一組撼天動地的英雄群像。

 

  我在紅旗渠上漫步,我在紀念館中留連,我在課堂里沉思,我在閱讀中駐目,一個又一個名字叩擊著我的心靈,一個又一個身影閃現(xiàn)在我的眼前。縣委書記楊貴、工程總指揮馬有金、技術(shù)骨干吳祖太、除險隊長任羊成、鐵姑娘隊隊長郭秋英、鑿洞能手王師存、舍己救人李改云……“人工天河”映照出當(dāng)代愚公戰(zhàn)太行的動人傳奇,千里長堤流淌著催人淚下的悲壯敘說。

 

  我的心情因此而激蕩,我的心緒因此而翻騰,我的心思因此而飛翔。

 

  我特別想表達敬仰的,特別想致以敬意的,特別想陳述敬佩的,是戰(zhàn)斗在紅旗渠建設(shè)工地上的干部群體。

 

  投入到修渠大軍里的干部不下千人,可是又有誰數(shù)得出呢?因為人們根本就分不清誰是干部誰是民工。干部始終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xué)習(xí)同商量。為了量定額,干部掄著大錘細計算,干部打洞能推進1米,就給群眾定八分米指標;干部吃六兩,就給群眾定八兩。要求群眾做到的,干部總是先做到。10年的修建過程,近億元的資金投人,沒有出現(xiàn)過貪污挪用、請客送禮、浪費奢侈、偷閑享樂的一個違紀事例。工程延伸到哪里,指揮部就設(shè)在哪里,干部就蹲在哪里。干活是這樣,生活是這樣,面對榮譽還是這樣,總是把群眾掛在心上,總是把群眾推在榜上。在成千上萬的英模名冊里,僅僅只有指揮長馬有金的一個名字,因為他與群眾在工地上摸爬滾打了整整9年啊!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領(lǐng)導(dǎo)敢脫鞋,群眾敢下海”“領(lǐng)導(dǎo)能搬石頭,群眾就能移山頭”。因為有著這樣一個群體、這樣一份執(zhí)著、這樣一種作風(fēng),才闖蕩出一個戰(zhàn)太行的奇跡,開辟出一條出太行的路子,開拓出一個富太行的天地,描繪出一幅美太行的畫卷。林縣人民在一篇又一篇地書寫著建設(shè)、改革、發(fā)展的新華章。

 

  一個又一個的“一”凝聚起了這座山碑。紅旗渠建設(shè)孕育了豐富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精神滋養(yǎng)著一代代的紅旗渠人。

 

  一個特殊的名叫紅旗渠的文化符號,一個特別的人間奇跡的歷史坐標,一個特有的歷久彌新的精神豐碑,永遠聳立在我的心中。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 的力量。

 

  作者簡介:王西冀,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政協(xié)秘書長、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黨組書記